名著《茶花女》和歌剧已尽人皆知。但当小仲马因茶花女之死而名噪文坛时,真实生活中的玛丽还活着,奄奄一息,倒卧病榻,身边绝无亚芒的忏悔。当代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波罗·德尔贝什以尊重史实的态度撰写此书,进行了历史的侦察,揭露了《茶花女》“文学神话”的底细,让今人看到小仲马活现在舞台上的玛格丽特与真人真事间有多么大的悬殊。这个风尘女凄绝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仲马父子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把“茶花女”摆上祭坛的虚伪。当我们的歌剧院上演《茶花女》,无数观众为茶花女的悲惨命运黯然神伤时;当我们面对书店里诸多世界名著中的《茶花女》而怦然心动的时候,“茶花女”的坟墓却静静地睡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巴黎大歌剧院女歌唱家克里斯蒂娜•伊萨泰尔在电视台主持了一系列节目,旨在破除欧洲流行的一些“神话”,首先致力于破《茶花女》这桩“文化案”。文学界随之悄然兴起了回归历史的文学创作热。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波罗•德尔贝什从遵守基本事实出发,重新写了“巴黎茶花女本事”。难能想像,巴黎第十八区的警察为了探秘,竟配合作者破这起“文化案”。“茶花女”的棺木被打开了,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小仲马日记,其中记述了《茶花女》作者追逐玛丽的过程。 1847年2月,当小仲马以“茶花女”之死结束了他的“杰作”时,玛丽还活着。她挣扎着去沃吉拉尔屠宰场接牛血喝,因为肺痨病已经使她的生命形同残烛。她不时凝眸远方,似乎看见了已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李斯特……当晚,玛丽奄奄一息,在医生肖麦尔赶到之前,吐了一口鲜血,溘然离开了人世。人们仿佛还听见她咽气前对马兰•普莱西说的话:“别对我谈那些资产者了!在情爱上,他们一怕多花钱,二怕招惹流言!屁股稳坐在黄金堆上,又要顾及体面!他们需要的是温顺的娼妇!一旦你肉体不那么艳丽了,他们就把你当垃圾扔掉。简直是一群公狗!” 数年后,到《茶花女》剧本公演时,玛丽在舞台上变成了“玛格丽特”,而小仲马自己则更名“亚芒”。 “亚芒,说声你爱我!”玛格丽特躺在软垫长椅上迷迷糊糊地说。 “是的,我爱你,玛格丽特,我整个生命都归你掌握!” 帷幕徐徐降下,场内响起海潮般的掌声。玛格丽特的父亲普莱西走近小仲马,拉住他的胳膊说:“玛丽死的时候,你不在场。她吐血不止,惨极了……” 巴黎的蒙马特尔公墓树木郁郁葱葱,墓园肃穆整齐。一座很不起眼的坟墓,它是一个棺椁的造型。棺盖上一樽高脚杯,寓意着纸醉金迷的人生;棺墓的正面上方是一个绣花方枕,枕头上放着一束红玫瑰,喻义着玛丽沦落风尘的一生。经过这么多年雨蚀风化,墓碑多处出现剥落,而墓碑上面的法文依然清晰地写着:玛丽·迪普莱希。她,就是小说《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巴黎历史上真实的名妓茶花女。
墓碑前散落着几支已干枯的花束,大概是前不久什么人来这儿凭吊时留下的。玛丽生性偏爱茶花,每逢外出,随身必带茶花,其颜色时红时白。传说这茶花的颜色,是她暗示客人的信号:红色表示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则意味欢迎来访,或许这正是“茶花女”得名的由来。 看来还真有人没有忘记这位因小说《茶花女》而扬名世界的青楼女子:一位珠光宝气的年轻艳妇,身着丝绒华服,手持望远镜,嘴含蜜饯,乘着四轮马车在香榭丽舍大街招摇而过;然尔,当她病入膏肓时,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神情忧郁,一边咯血,一边在给昔日的情人写绝笔信。真实与虚构把人们的思路搞得乱无头绪。 一百多年过去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玛格丽特长久地流传下来了,而历史上茶花女——玛丽·迪普莱西的真实故事,随着历史的推移越来越模糊了。我社出版的“名家名著的故事”丛书中的《茶花女与小仲马之谜》,是波罗·德尔贝什先生《巴黎茶花女本事》的中文译本。我们这套丛书旨在把发生在名著创作中的背景和著名作家写作的真实生活故事公之于世,相信读完此书,看到那些稀有的珍贵历史照片,你会对名著的文学成功和社会意义有更深刻地认识。
本书目录:
《茶花女》的秘密
第一章 “在靠花园一侧的包厢里
第二章 “你的睫毛真美!”布朗蒂赞叹道
第三章 江果说:“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要双份”。
第四章 “我们这些富豪,把什么都糟蹋了!”
第五章 她说:“您知道目光能乱人方寸吗?”
第六章 敝人尚不到会编造故事的年纪
第七章 “仲马,您是那位作家的什么呢?”
第八章 “人要一个小猜疑,也没有奢望的情人。”
第九章 “哪一天你感到痉,就动手写小说吧!”
第十章 “只有跟你,我才喜欢这个。”
第十一章 “清白无辜?轻佻之极,无耻之尤!”
第十二章 “茶花女可别病了呀!”
第十三章 “在爱情上,输家是无感觉的一方。”
第十四章 “愿我的小说兼顾爱情和道德,两全其美。”
第十五章 “就这样写了吗?”她咽下了一口血
第十六章 “干我们这一行,再没有什么是自然的了。”
正在为您加载内容...